從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看,一個實體(這個實體包括受審核方、認證機構乃至個體的人)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生態鏈、經濟環境的供應鏈,被環境淘汰是必然趨勢,這個論斷在現實中不斷被證實。
推動規范認證管理進程
認證認可監管方面,監管機構能否研究使用多種手段作用于負面糾偏,包括如何引入認證機構和認證人員淘汰機制,以加大管控力度,以及建立更加系統嚴密的認證機構和認證人員指標評價體系,這些將是未來我國認證認可領域實施持續改進的基礎工作之一。認證機構不是完全商業化組織,作為第三方認證機構不能失去公正性宗旨,如果利用獲得許可準入后取得的一定限度壟斷經營權,去進行純商業化運作是不公平的,認證機構要明確客戶是誰。大到是整個社會公眾,小到被認證組織的消費者,認證機構是代表他們對被認證組織進行質量認證,在獲取應有的(真正增值的)服務收益外,同時應承擔責任風險,這些責任和風險應強化在認證法規中,并真正在監管中落實。
按照ISO 9001:2015標準要求,組織“要確定影響預期結果實現的各種外部和內部因素(包括法律、技術、競爭、市場、文化、社會和經濟環境因素)”,“理解顧客和相關方需求和期望”"。很難想象作為ー個組織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在自身都沒有實現有效的全面質量管理的情況下,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完整、系統、有效、高效、増值和持續穩定的認證服務。所以,要強化監管機構對認證機構管理體系和認證人員的管理手段。
創新引領認證認可方法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推動力度在加強,相互整合、相互融合或者被新經濟重新洗牌的速度在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傳統經濟中的嵌入效應在不斷深化,時代的發展使各個經濟實體的技術形態和組織形態正在或者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作為第三方的認證機構,很難依靠固有的傳統審核視角看清現代企業的多維空間,特別是賽博空間( Cyberspace)與現代實體經濟的融合已進入一個新的起始點,后續會不斷深化延展,現代企業技術與管理系統具有更復雜的集成度,會使實體的組織形態、流程形態、驗證方式很難用傳統的管理手段去觸摸、去感覺、去理解,“昨天的手電筒”有可能照不亮今天的審核路徑。審核一個系統一定要用系統的方法,對認證機構、認證人員來說,有效認知系統,以及應對和適應環境的挑戰都在逐步加大。
在現代“互聯網+”的平臺上,監管機構和認證機構可以建立企業管理評估數據模型,利用大數據,作為認可機構監管、認證機構自身管理以及認證人員審核中的輔助工具,使認證認可人員的視野更寬、更遠,提高個人判斷力和審核精準性,進一步提高認證認可的有效性。認證機構應有效建立數據庫,實現收集數據、積累數據、分析數據、利用數據、豐富數據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建立認證認可工作規范性、程序化、量化指標,助推實現智能化認證,推動實現被認證組織全面質量管理的能力,直至為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做出認證行業的獨特貢獻,也為國際同行做出中國示范。